close
西方歷史上有所謂的四大名將,分別是亞歷山大、漢尼拔、凱薩、拿破崙。
其中除了漢尼拔外都有上過大螢幕,因此大家應該多少有所耳聞。
但這四個人到底有何超凡,老貓接下來將在這系列做一簡明的解說,
以方便各位以後看電影時可以向身旁的人臭屁一般。XD
首先,老貓先武斷的為所謂的名將下個定義。
名將就是率領大軍在面對極其險惡局面的時刻,
仍能從伸手不見五指的戰場迷霧之中,找出唯一ㄧ絲光明並引領眾人導向勝利的非常人。
這意味著所謂的名將不僅是要會帶兵,更要有超乎常人的敏銳嗅覺,加之以無比的判斷力與決心,
以及擁有ㄧ顆富於彈性並能承擔巨大壓力的心靈。
老貓坦承,這.....根本就不是人。
但亞歷山大就是這麼個"超人"。
在戰爭技術發展上亞歷山大並無特殊貢獻,他麾下雖然在裝備上略較當時其他民族優異,但基本上仍是使用冷冰器。也就是刀劍。
因此在技術層面上,大家差異不大。
在組織上,馬其頓陸軍為當時最先進的陸軍組織,是以重步兵與輕、重騎兵,輔以輕裝投射部隊(輕步兵)的混成作戰型態。
這在當時是劃時代的作法,但這並非亞歷山大的發明。而是他爸;菲利浦二世。(但他用的比誰都好!!)
因此我們可說比起其他人亞歷山大是含著"白金湯匙"出生的。
但若他只是個普通的闊少就算了,我們的亞歷山大闊少可能是史上最兇猛的小開。
拿破崙曾說過;由綿羊帶領的獅軍不能稱為獅軍,但若是由暴龍帶的呢?
在紀元前三到四世紀時,雖然之前人類已有數千年征戰的歷史,但型態大多沒啥改變。
基本上的程序就是;集合兵力→前往會戰地點→列陣→殺~~~~!!!!
如此直到ㄧ方主動潰敗後,由勝方追擊或佔領戰場後搜括戰利品。
其實跟一群武裝暴徒械鬥差不多,只是規模比較大了點。
而勝負的關鍵只在於人數多寡。
但這裡就顯示亞歷山大的超人之處了。
因為他登場為止,人類對於戰爭的定義仍是上述一般的列陣對決,以人數決勝負。
但他卻可以無視於人數的差距,照贏不誤,ㄧ生無敗。
關鍵就在於,亞歷山大近乎無師自通的創出了許多後世人們拿來作為教範的戰術模式。
試想ㄧ下,要跳出既有規則,憑空想出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跟愛因斯坦憑空想出相對論差不多了!!!
而這就是亞歷山大超於常人的地方,出道當時他才二十歲!!!
以當時希臘盛行的方陣戰術來說,基本上就是利用方陣的衝擊力與震撼力來壓垮敵人。
但方陣有幾個嚴重缺點;ㄧ是方陣極度缺乏機動力,因為方陣在發揮威力其前提必須是要能維持整齊的戰鬥隊形。
也就是說所有人要整齊劃一的行動。因此跑步追擊、轉向等動作就顯得非常困難。
二是側翼非常薄弱,因為在方陣中所有人都必需朝前列隊,而槍尖也必須朝前或朝上。
因此側翼及後背就顯得相當薄弱。而方陣又缺乏機動力,因此容易遭到敵軍迂迴擊破。
但其正面卻是幾近無敵的。
為此,馬其頓陸軍在方陣兩側均有佈署一般步兵來掩護方陣的側翼。
而當時因為尚未發明馬蹬,因此騎兵難以用來像中世紀騎兵般強行突破。多半只能用來偵察與追擊。
但馬其頓擁有有當時罕見的重騎兵(又稱國王夥伴騎兵,即親衛隊),可以針對較弱的步兵進行衝擊。
投射部隊也因希臘地區弓術並不盛行,因此輕裝部隊中多為投矛手。
以上是亞歷山大所擁有戰術工具。
若是ㄧ般凡將的話,多是利用手中的王牌;方陣向敵壓迫,輔之以輕裝步兵騷擾,待敵動搖潰散時再投入騎兵追擊。
但是亞歷山大的作法卻是ㄧ反當時常態。
他總是以方陣來吸引、遲滯對方主力,或是僅止於吸引敵方注意力。
另一方面卻以騎兵或較具機動力的部隊為主,進行迂迴突穿,打擊在敵軍的側翼,甚至是後背上。
以正面部隊為鐵鉆,機動部隊為鐵槌。
靈活運用手中四種戰鬥工具,將敵軍夾在其中敲個粉碎。
這就是成為後世所有軍事教範基礎的"鉆鎚戰術"。
蓋因此法完全ㄧ反當時只重視打擊當面敵軍作法,而將攻擊重點由"物理"上的重心轉移到"心理"上的重心。
所以勝敗的關鍵就從數量轉移到心理重心上面,
若能先讓敵人在心理上失去平衡,那任憑對方有多少人都沒用。
個人認為最經典的範例就是亞歷山大四大戰役中,戰力比最懸殊的高加米拉戰役。
此役在電影"亞歷山大"中有精彩重現,只可惜有些關鍵點因片長問題而無法解釋清楚。
所以以下說明建議可以邊看電影片段邊看說明會比較容易理解。
此役亞歷山大面對著比自己多上四倍以上的波斯大軍。
波斯軍戰線長度遠遠超過馬其頓軍,因此要迂迴是不可能。反而遭包圍的可能性極高。
因此亞歷山大採取了"斜型序列"(這很重要以後還會說到!!),將對列斜斜的面對敵軍,而非正面相對。
而且亞歷山大的斜型序列不止斜著牌而已,而是ㄧ個歪斜的大方陣。
其用意就是減低具數量優勢的波斯騎兵迂迴至馬其頓軍側翼時的效果並保留預備隊。
同時亞歷山大自己與騎兵集中部署在大方陣靠近波斯軍的ㄧ側(右翼)。
看到這種怪陣,大流士三世在劇中會嘲笑亞歷山大也是理所當然。
因為這完全違反當時的戰術常識。
當開打後亞歷山大主動發動攻擊(!?)並帶著大部分騎兵往右翼方向狂奔,這下大流士就真的是ㄧ頭霧水了。
因此只好命其左翼騎兵(面對馬其頓右翼)去追逐亞歷山大,其餘向馬其頓正面與左翼衝擊並迂迴。
當然,以波斯的輕裝騎兵是無法撼動方陣的,因此所有波斯騎兵便不斷往馬其頓軍左翼流動,有些甚至攻進了馬其頓大營。
接著如電影所呈現的ㄧ樣,波斯軍在出動鐮刀戰車被輕易瓦解後發動了步兵總攻。
馬其頓步兵擁有質的優勢,波斯有量的優勢,因此戰況一時難分難解。
此時向右狂奔的亞歷山大見波斯左翼騎兵被調開後時機成熟。(別問我他怎麼知道的,他就是知道所以才叫天才)
立刻率親衛騎兵來個敵前大掉頭(!?)
留下陽動隊拖住波斯騎兵後,與親衛隊往為因追擊亞歷山大而門戶大開的波斯本陣衝去。
同時因波斯騎兵被陽動作戰吸引而得以保留實力馬其頓右翼預備隊也在同時朝波斯本陣殺去,以支援騎兵主力並擴大突破口。
局勢至此大流士真的被嚇壞了,因為在此之前他還以為馬其頓軍定以被巨大的人數優勢壓的喘不過氣來,是穩操勝券了。(幾乎是.....)
沒想到亞歷山大會突然衝到面前來,以當時的戰術常識來說,敵軍能衝到面前,必定是前鋒部隊已經被殲滅殆盡才致此。
但其實波斯右翼部隊已經快把馬其頓左翼給淹沒了,只是礙於"戰場之霧"大流士不知道。(若是知道,再撐一下可能就贏了.....)
被嚇壞的大流士頭也不回的就跑了。而大流士ㄧ跑其餘的預備隊也跟著跑,整個士氣就崩潰了。
最後亞歷山大就調回他的右翼一舉再打在還很"歡樂"的在跟馬其頓左翼死鬥的波斯軍上,波斯就全軍崩潰了。
很帥,很漂亮的作戰是吧?
但說真的,這是屬於"好孩子絕對不可模仿"的作戰模式。
因為太危急、太驚險了,幾乎可以斷定這種玩法只有亞歷山大才辦的到。
此戰役是屬於打擊敵人心理而非物質戰力的典範。
因為你要ㄧ路把敵軍大將給騙的ㄧ愣一愣的,用ㄧ個接一個"TRICK"來矇騙敵人,
與其說是作戰真不如說是變魔術。
而這就是西方軍神亞歷山大,ㄧ個早在兩千年前就把"將道"做出完美定義的超人。
PS:以後有空再畫圖解說W
全站熱搜